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科热点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担当

【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担当 | 发布日期:2013-12-26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担当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上述重要论断,既是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与重要遵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历史担当,责无旁贷。

增强阵地意识,守土有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多元化价值观使不同社会思想意识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甚至影响到我国公民整体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当这些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的莘莘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必将是一颗颗火种,引领社会思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坚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阵地上的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增强研究意识,真懂真信

若要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钻细研,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纯熟的掌握、深刻的理解,做到真懂真信,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对所学理论认同度不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其学术性的正确认识,学生们在上课时感觉仅仅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是“非学术性”的,而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事实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内容博大精深、体系严谨清晰,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整,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

若想展现“完备而严整”的科学理论的魅力,关键在于高校有一支潜心研究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信念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设想,如果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有一种科学崇敬感,就会更加自觉地去认同、学习和钻研,并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注意动之以情,更要注意晓之以理。

增强创新意识,凝聚力量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创新首先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政治敏感性和浓厚的理论兴趣,应时刻关注党的理论创新进展,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我们的学习研究就深入一步;不断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走进大学生的视野,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旺盛的生命力和科学活力。其次,创新体现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解答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还要解答他们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实际问题上的困惑,应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事例,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使学生感觉到“祖国”、“人民”、“社会主义”、“集体”这些看似离他们很遥远的概念,实际是与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再次,创新应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教学语言风格应富于时代感,贴近学生,简洁明快,生动流畅。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凝聚莘莘学子的共识与力量,使他们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砥柱中流。